夏書曰。。禹抑洪水十三年、過家不入門。一陸行載車、水行載舟、泥行蹈毳、山行卽橋。二以別九州、隨山浚川、任土作貢。通九道、陂九澤、三度九山。四然河菑衍溢、害中國也尤甚。唯是為務。故道河自積石歷龍門、五南到華陰、六東下砥柱、七及孟津、八雒汭、至于大邳。九於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、水湍悍、一〇難以行平地、數為敗、乃冢二渠以引其河。一一北載之高地、過降水、一二至于大陸、一三播為九河、一四同為逆河、入于勃海一五九川旣疏、九澤旣灑、諸夏艾安、功施于三代。
一索隱。抑音憶。抑者、遏也。洪水滔天、故禹遏之、不令害人也。漢書·溝洫志作「堙」。堙、抑、皆塞也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橋、近遙反。一作『㻐』。㻐、直轅車也、音己足反。尸子曰『山行乘樏』。音力追反。又曰『行塗以楯、行險以樶、行沙以軌』。又曰『乘風車』。音去喬反。」 索隱。毳字亦作「橇」、同音昌芮反。注以樶、子芮反、又子絕反、與蕝音同。
三正義。顏師古云。「通九州之道、及障遏其澤也。」
四正義。度、田洛反。釋名云「山者、產也」。治水以志九州山澤所生物產、言於地所宜、商而度之、以制貢賦也。
五正義。在同州韓城縣北五十里、為鑿廣八十步。
六正義。華陰縣也。魏之陰晉、秦惠文王更名寧秦、漢高帝改曰華陰也。
七正義。厎柱山俗名三門山、在硤石縣東北五十里、在河之中也。
八正義。在洛州河陽縣南門外也。
九正義。孔安國云。「山再成曰邳。」按。在衞州黎陽縣南七里是也。
一〇集解。韋昭曰。「湍、疾。悍、強也。」
一一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冢、分也。二渠、其一出貝丘西南二折者也、其一則漯川。」 索隱。冢、漢書作「釃」、史記舊本亦作「灑」、字從水。按。韋昭云「疏決為釃」、字音疏跬反。冢、卽分其流泄其怒是也。又按。二渠、其一卽漯川、其二王莽時遂空也。
一二正義。降水源出潞州屯留縣西南方山東北。
一三正義。大陸澤在郉州及趙州界、一名廣河澤、一名鉅鹿澤也。
一四正義。言過降水及大陸水之口、至冀州分為九河。
一五集解。瓚曰。「禹貢云『夾石碣石入于海』、然則河口之入海乃在碣石也。武帝元光二年、河徙東郡、更注勃海。禹之時不注勃海也。」
自是之後、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、一以通宋、鄭、陳、蔡、曹、衞、與濟、汝、淮、泗會。于楚、西方則通渠漢水、雲夢之野、東方則通(鴻)溝江淮之閒。於吳、則通渠三江、五湖。二於齊、則通菑濟之閒。於蜀、蜀守冰三鑿離碓、四辟沫水之害、五穿二江成都之中。六此渠皆可行舟、有餘則用溉覧、百姓饗其利。至于所過、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、以萬億計、然莫足數也。
一索隱。楚漢中分之界、文穎云卽今官渡水也。蓋為二渠。一南經陽武、為官渡水。一東經大梁城、卽鴻溝、今之汴河是也。
二集解。韋昭曰。「五湖、湖名耳、實一湖、今太湖是也、在吳西南。」 索隱。三江、按地理志北江從會稽毗陵縣北東入海、中江從丹陽蕪湖縣東北至會稽陽羨縣東入海、南江從會稽吳縣南東入海、故禹貢有北江、中江也。五湖者、郭璞江賦云具區、洮滆、彭蠡、靑草、洞庭是也。又云太湖周五百里、故曰五湖。
三集解。漢書曰。「冰姓李。」
四集解。晉灼曰。「古『堆』字也。」
五索隱。辟音避。沫音末。按。說文云「沫水出蜀西南徼外、與靑衣合、東南入江」也。
六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大江一名汶江、一名管橋水、一名淸江、亦名水江、西南自溫江縣界流來。」又云。「郫江一名成都江、一名市橋江、亦名中日江、亦曰內江、西北自新繁縣界流來。二江並在益州成都縣界。任豫益州記云『二江者、郫江、流江也』。風俗通云『秦昭王使李冰為蜀守、開成都縣兩江、溉田萬頃。神須取女二人以為婦、冰自以女與神為婚、徑至祠勸神酒、酒杯澹澹、因厲聲責之、因忽不見。良久、有兩蒼牛鬭於江岸、有閒、輒還、流汗謂官屬曰。「吾鬭疲極、不當相助耶。南向腰中正白者、我綬也。」主簿刺殺北面者、江神遂死』。華陽國志云『蜀時濯錦流江中、則鮮明也』。」
西門豹引漳水溉鄴、一以富魏之河內。
一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漳水一名濁漳水、源出潞州長子縣西力黃山。地理志云濁漳水在長子鹿谷山、東至鄴、入淸漳。」按。力黃、鹿谷二山、北鹿也。鄴、相州之縣也。
而韓聞秦之好興事、欲罷之、毋令東伐、一乃使水工鄭國二閒說秦、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、三並北山東注洛四三百餘里、欲以溉田。中作而覺、秦欲殺鄭國。鄭國曰。「始臣為閒、然渠成亦秦之利也。」五秦以為然、卒使就渠。渠就、用注塡閼之水、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、六收皆畝一鐘。於是關中為沃野、無凶年、秦以富彊、卒幷諸侯、因命曰鄭國渠。
一集解。如淳曰。「欲罷勞之、息秦伐韓之計。」
二集解。韋昭曰。「鄭國能治水、故曰水工。」
三索隱。小顏云「中音仲、卽今九嵕山之東仲山是也。邸、至也」。瓠口卽谷口、乃郊祀志所謂「寒門谷口」是也。與池陽相近、故曰「田於何所、池陽谷口」也。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中山一名仲山、在雍州雲陽縣西十五里。又云焦穫藪、亦名瓠、在涇陽北城外也。」邸、至也。至渠首起雲陽縣西南二十五里、今枯也。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出馮翊懷德縣。」
五索隱。溝洫志鄭國云「臣為韓延數歲之命、為秦建萬代之功」是也。
六索隱。溉音古代反。澤、一作「舄」、音昔、又並音尺。本或作「斥」、則如字讀之。
漢興三十九年、孝文時河決酸棗、東潰金隄、一於是東郡大興卒塞之。
一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金隄一名千里隄、在白馬縣東五里。」
其後四十有餘年、今天子元光之中、而河決於瓠子、東南注鉅野、一通於淮、泗。於是天子使汲黯、鄭當時興人徒塞之、輒復壞。是時武安侯田蚡為丞相、其奉邑食鄃。二鄃居河北、河決而南則鄃無水菑、邑收多。蚡言於上曰。「江河之決皆天事、未易以人力為彊塞、塞之未必應天。」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為然。於是天子久之不事復塞也。
一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鄲州鉅野縣東北大澤是。」
二索隱。音輸。韋昭云「淸河縣也」。 正義。貝州縣也。
是時鄭當時為大農、言曰。「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、度六月而罷、而漕水道九百餘里、時有難處。引渭穿渠起長安、並南山下、至河三百餘里、徑、易漕、度可令三月罷。而渠下民田萬餘頃、又可得以溉田。此損漕省卒、而益肥關中之地、得穀。」天子以為然、令齊人水工徐伯表、一悉發卒二數萬人穿漕渠、三歲而通。通、以漕、大便利。其後漕稍多、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田矣。
一索隱。舊說、徐伯表水工姓名也。小顏以為表者、巡行穿渠之處而表記之、若今竪標、表不是名也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云『悉衆』。」
其後河東守番係一言。「漕從山東西、二歲百餘萬石、更砥柱之限、敗亡甚多、而亦煩費。穿渠引汾三溉皮氏、汾陰下、四引河溉汾陰、蒲阪下、度可得五千頃。五千頃故盡河壖弃地、五民茭牧其中耳、六今溉田之、度可得穀二百萬石以上。穀從渭上、與關中無異、而砥柱之東可無復漕。」天子以為然、發卒數萬人作渠田。數歲、河移徙、渠不利、則田者不能償種。久之、河東渠田廢、予越人、令少府以為稍入。七
一索隱。上音婆、又音潘。按。詩小雅云「番維司徒」、番、氏也。下音系也。
二索隱。按。謂從山東運漕而西入關也。
三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汾水源出嵐州靜樂縣北百三十里管涔山北、東南流、入幷州、卽西南流、入至絳州、蒲州入河也。」
四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皮氏故城在絳州龍門縣西百三十步。自秦、漢、魏、晉、皮氏縣皆治此。汾陰故城俗名殷湯城、在蒲汾陰縣北九里、漢汾陰縣是也。」
五集解。韋昭曰。「壖音而緣反。謂緣河邊地也。」 索隱。又音人兗反。
六索隱。茭、乾草也。謂人收茭及牧畜於中也。
七集解。如淳曰。「時越人有徙者、以田與之、其租稅入少府。」 索隱。其田旣薄、越人徙居者習水利、故與之、而稍少其稅、入之于少府。
其後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一及漕事、下御史大夫張湯。湯問其事、因言。「抵蜀從故道、二故道多阪、回遠。今穿褒斜道、少阪、近四百里。而褒水通沔、斜水通渭、皆可以行船漕。漕從南陽三上沔入褒、褒之絕水至斜、閒百餘里、以車轉、從斜下下渭。如此、漢中之穀可致、山東從沔無限、四便於砥柱之漕。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、擬於巴蜀。」天子以為然、拜湯子卬為漢中守、發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餘里。道果便近、而水湍石、五不可漕。
一集解。韋昭曰。「褒中縣也。斜、谷名、音邪。」瓚曰。「褒、斜、二水名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褒谷在梁州褒城縣北五十里。斜水源出褒城縣西北九十八里衙嶺山、與褒水同源而派流、漢書溝洫志云『褒水通沔、斜水通渭、皆以行船』是也。」按。褒城卽褒中縣也。
二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鳳州兩當縣、本漢故道縣也、在州西五十里。」
三正義。南陽縣卽今鄧州也。
四正義。無限、言多也。山東、謂河南之東、山南之東及江南、淮南、皆經砥柱(主)〔上〕運、今並從沔、便於三門之漕也。
五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湍、一本作『溲』。」
其後莊熊羆言。「臨晉一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二以東萬餘頃故鹵地。誠得水、可令畝十石。」於是為發卒萬餘人穿渠、自徵三引洛水至商顏山下。四岸善崩、五乃鑿井、深者四十餘丈。往往為井、井下相通行水。水穨以絕商顏、六東至山嶺十餘里閒。井渠之生自此始。穿渠得龍骨、七故名曰龍首渠。作之十餘歲、渠頗通、猶未得其饒。
一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同州本臨晉城也。一名大荔城、亦曰馮翊城。」
二正義。洛、漆沮水也。括地志云。「重泉故城在同州蒲城縣東南四十五里、在同州西北亦四十五里。」
三集解。應劭曰。「徵在馮翊。」 索隱。音懲、縣名也。小顏云卽今之澄城也。
四集解。服虔曰。「顏音崖。或曰商顏、山名也。」 索隱。顏音崖、又如字。商顏、山名也。
五集解。如淳曰。「洛水岸。」 正義。言商原之崖岸、土性疏、故善崩毀也。
六集解。瓚曰。「下流曰穨。」
七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伏龍祠在同州馮翊縣西北四十里。故老云漢時自徵穿渠引洛、得龍骨、其後立祠、因以伏龍為名。今祠頗有靈驗也。」
自河決瓠子後二十餘歲、歲因以數不登、而梁楚之地尤甚。天子旣封禪巡祭山川、其明年、旱、乾封少雨。天子乃使汲仁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。於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、一則還自臨決河、沈白馬玉璧于河、令羣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薪窴決河。是時東郡燒草、以故薪柴少、而下淇園之竹二以為楗。三
一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萬里沙在華州鄭縣東北二十里也。」
二集解。晉灼曰。「衞之苑也。多竹篠。」
三集解。如淳曰。「樹竹塞水決之口、稍稍布插接樹之、水稍弱、補令密、謂之楗。以草塞其裏、乃以土塡之。有石、以石為之。音建。」 索隱。楗音其免反。楗者、樹於水中、稍下竹及土石也。
天子旣臨河決、悼功之不成、乃作歌曰。「瓠子決兮將柰何。皓皓旰旰兮閭殫為河。一殫為河兮地不得寧、功無已時兮吾山平。二吾山平兮鉅野溢、三魚沸鬱兮柏冬日。四延道弛兮離常流、五蛟龍騁兮方遠遊。歸舊川兮神哉沛、六不封禪兮安知外。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。齧桑浮兮淮、泗滿、七久不反兮水維緩。」一曰。「河湯湯兮激潺湲、北渡污兮浚流難。搴長茭兮沈美玉、八河伯許兮薪不屬。九薪不屬兮衞人罪、燒蕭條兮噫乎何以禦水。穨林竹兮楗石菑、一〇宣房塞兮萬福來。」於是卒塞瓠子、築宮其上、名曰宣房宮。而道河北行二渠、復禹舊跡、而梁、楚之地復寧、無水災。
一集解。如淳曰。「殫、盡也。」駰謂州閭盡為河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東郡東阿有魚山、或者是乎。」駰按。如淳曰「恐水漸山使平也」。韋昭曰「鑿山以塡河也」。
三集解。如淳曰。「瓠子決、灌鉅野澤使溢也。」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柏猶迫也、冬日行天邊、若與水相連矣。」駰按。漢書音義曰「鉅野滿溢、則衆魚沸鬱而滋長也。迫冬日乃止。」
五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延、一作『正』。」駰按。晉灼曰「言河道皆弛壞也」。 索隱。言河之決、由其源道延長弛溢、故使其道皆離常流。故晉灼云「言河道皆弛壞」。
六集解。瓚曰。「水還舊道、則羣害消除、神祐滂沛。」
七集解。張晏曰。「齧桑、地名也。」如淳曰。「邑名、為水所浮漂。」
八集解。如淳曰。「搴、取也。茭、草也、音郊。一曰茭、竿也。取長竿樹之、用著石閒、以塞決河。」瓚曰。「竹葦䕫謂之茭、下所以引致土石者也。」 索隱。搴音己免反。茭音交、竹葦䕫也。一作「茇」、音廢、鄒氏又音紼也。
九集解。如淳曰。「旱燒、故薪不足。」
一〇集解。如淳曰。「河決、楗不能禁、故言菑。」韋昭曰。「楗、柱也。木立死曰菑。」
自是之後、用事者爭言水利。朔方、西河、河西、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漑田。而關中輔渠、靈軹一引堵水。二汝南、九江引淮。東海引鉅定。三泰山下引汶水。皆穿渠為漑田、各萬餘頃。佗小渠披山通道者、不可勝言。然其著者在宣房。
一集解。如淳曰。「地理志盩厔有靈軹渠。」 索隱。按。溝洫志兒寬為左內史、奏請穿六輔渠。小顏云「今尚謂之輔渠、亦曰六渠也」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諸川』。」
三集解。瓚曰。「鉅定、澤名。」
太史公曰。余南登廬山、觀禹疏九江、遂至于會稽太湟、一上姑蘇、望五湖。東闚洛汭、大邳、迎河、行淮、泗、濟、漯洛渠。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。北自龍門至于朔方。曰。甚哉、水之為利害也。余從負薪塞宣房、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。二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濕』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溝洫志行田二百畝、分賦田與一夫二百畝、以田惡、故更歲耕之。」
索隱述贊。水之利害、自古而然。禹疏溝洫、隨山濬川。爰洎後世、非無聖賢。鴻溝旣劃、龍骨斯穿。塡閼攸墾、黎蒸有年。宣房在詠、梁楚獲全。